腐蚀本身是一项经济问题。选材的目的就是要选择一种经济耐用的材料,也就是需要从材料价格、设备寿命、检修周期、维护和检修费用、停产损失、废品价值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符合最佳条件的材料。
材料和设备的单价固然要考虑,但是由于生产周期缩短引起停产的损失可能更大得多。一般大型连续生产设备总希望寿命长,检修次数少,所以宁愿釆用成本高、耐腐蚀性强的材料(贵金属和合金可以用作衬里)。但是,短期运转的设备,例如,中间试验设备和小型、间断操作的设备以及一些容易更换的零部件,则可选用成本低、耐蚀性也较低的材料。当然,大型设备也不是都认为寿命越长越好,例如,设计一座桥梁的预期寿命是100年,设计一套化工设备则因为生产工艺在检期内可能革新,预期寿命可以根据估计的更新周期适当短些。在这种情况下,如设备的寿命超过更新周期,显然也是浪费。
材料的来源是个现实问题。一种更好的材料如果不能及时到货,那么,延误开车生产所造成的损失通常比采用次等材料但却能及时开车所造成的损失更大。因为后者是因设备运转周期可能缩短造成了损失,但及时开车肯定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由此看出,正确选材不仅需要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要有经济核算的观点,熟悉各类材料和设备的市场动态。如能做好选材工作,显然,就将从严重的腐蚀危害中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作者欧阳)